Friday, November 02, 2007

善有善报

  “善有善报”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信条。只是最近几十年的极端经历,使大部分的国人都不再信这个理了,即使是后半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信念,我们也没有那个耐心等待结果了,真真是应了美国人的处事原则:“If I can not beat you, I will join you。”如若不是如此,我们那么一个以文明古国著称,以勤劳善良闻名的国家里,何以有数不清的贪官,道不尽的腐败呢?

  前一阵,和这里的一位同胞谈起有关宗教的话题,她的回答是:”我不信有上帝存在,如果真有上帝,他怎么会容许这个世界上好人遭报应,而坏人得道呢?”也就是说“善有善报”这个信念怎么会得不到应验呢?她的话当然有道理,这也是长期困绕很多同她一样善良的人的问题。

  无独有偶,不久前,丈夫不知从哪里读到一个故事,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讲来大家听听,共同商榷:

  “有一次,一个女孩问一个牧师:‘为什么上帝不让好人总是得到好报,为什么坏人常常能够get away?”牧师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女孩的问题,一直被困绕着。

  “一个周末,教堂为一对年轻人举行婚礼。婚礼简单优美,两个年轻人相爱至深。当婚礼进行到年轻人相互接吻的时候,牧师被眼前美好的一切所感动,突然悟出了女孩的问题的答案:‘好人的最大回报就是做一个好人本身。’”

  事情就这么简单。难道不是吗?做一个好人本身所带来的美好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寻求的最大回报吗?任何附加的别的回报都将违背做一个好人的初衷,而且好人也做不长。举个例子,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明天就有一袋金子放在我门前,我好高兴。于是我接着做好事,后天我儿子就考上了重点大学,我更高兴了,于是我就接着做了一辈子的好事,于是我就儿孙满堂,财运亨通,做好人真是又容易又实惠。相反,如果哪天事与愿违,家里遭了一点难,或者被人欺被人骗了,我就怨声在道: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怎么会落到这般下场,做好人不好玩,明天不做了。我知道这个例子有点过于极端,但寓义已在其中。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事真的就是这样黑白
分明,现世现报,哪里还有人敢不做好人?做好人,即得好名,又得好利,傻瓜才不做呐。可是,我们也就因此失去了作为人最宝贵的那一部分:自由的意志,那我们活着与动物并没有大的差别,跟马戏团里的猴子为了一点好吃的,就任凭耍猴的人指使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秩序确是建立在奖赏和惩罚这两个支柱之上的,只不过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罢了。比如,一个无知的人,对他最大的惩罚是什么?是证明他的无知?不是。你如果真能对他证明其无知,那是成全了他,说不定他从此就开始学习,也就不无知了。对无知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他的无知本身,记不记得那个“一碗豆腐脑让他糊涂一辈子”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的,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最大的奖赏是什么?是他所具有的知识本身,是他因此所明白的事理;而对一个善良的人最大的奖赏就是那颗善良的心。

  上面说世界的秩序是建立在这种奖赏和惩罚的支柱之上的,那么“好人满足于做好人本身”这种人生哲学,对社会秩序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试想,一个社会,大多数的人都信奉这条做人的原则,社会上必然是处处都能见到“活雷锋”,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大循环”的社会构架,给予和奉献不应该是稀罕的事,必然有很多人乐于助人而不求回报,乐于做义工,有钱没钱的人都愿意回馈社会,多少不论。相反的,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人信奉“现世现报的”的信条,这个社会的人也同样会乐于助人,只不过“助人”的时候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帮了他对我今后有没有好处,这跟到银行存钱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不过存的是人情,其终极的目的是为了我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小循环”的社会构架,小循环的社会持续下去最终会产生无数巨大的“黑洞”,“吃”尽社会的财富和资源,而又无意回馈一丝一毫。

  如果上面的说法是真的,“好人”们的人生哲学将对社会的构架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我们自然应该问:“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使一个社会里大多数的好人持续地满足于做好人本身?”共产主义的理想曾经支撑过一代人,曾经让那么多的人甘愿献身,可是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这种精神就消失的一干二净了。我们这一代是在雷锋精神的教育中长大的,如果我现在回去给同龄人说:我们还是应该像雷锋那样做人,肯定有人认为我神经有问题。相比之下,宗教在教人为善方面要有效得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除巴哈伊教之外)都是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为数众多的人跟随,尽管其中有不少人将其信仰推到了极端,但毕竟还有另外很多的人仍然慈悲为怀,善待他人。无论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人信奉“好人的回报就是做好人本身”的信念,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好的社会里,必然有很多的人信奉这一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