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哈澈尔(William Hatcher)
Original article from William S. Hatcher Library
Dr.William S. Hatcher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巴哈伊信仰的教义是如何论述科学与宗教基本统一这个假设的。我们的论点其实很简单:1)科学的根本在于它的研究方法; 2)巴哈伊信仰有意识地全盘接受这个认识论,并同时接受由此而将导致的对“宗教”、“信仰”这些名词的重新定义。
科学宗教这对矛盾的焦点在于它们对人之本性的认识上存在根本差异,至少在大众的眼里是这么看的。一方认为,人是超级进化的动物,是一个自然界热力学
体系的偶然产物;而另一方则把人看成是一个由上帝创造的有灵性的生物,而且被赋予了灵性的目的。当然,对人本性的不同认识古往有之,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在现
代科学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然而,在现代社会阶段,唯物主义的观点却与具有威望的又有高效率的自然科学结合在了一起,也正是由于科学的威望,人们不得不严
肃地对待任何在科学的名义下所提出的观点(或声明)。
…
因此我认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是因为它具有内在的哲学优势,而仅仅是因为这种观点得到了具有威望的科学界的支持。而科学的威望本质上说是源于它在技术领域里成功的应用以及它带来的高效生产率。
我们不免要问,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现代科学的这些成功?我相信,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科学方法。正是科学的方法才为科学赢得了今天显赫的成果因
而造成了目前的状况。尽管有些学者曾试图把科学方法的成功归究于西方文化或地区的某些特质,但现在已经能够看得很清楚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可以在任何文化地
区或宗教氛围中成功地应用。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是由它的方法而得以定义的,因为就目前众多的各不相同的领域都已经成了科学研究对象这一事实而言,任何想以研究对象(内容)的某些特点来定义科学的企图都将落空。科学的统一性在于它的方法论。
与此正好相反,宗教的重要性正是在于它的目的和它的内容,而不是它的方法。宗教所要解答的,是对每个人都非常根本的问题,因而每个人都有义务认识到
解答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存在的目的,
生命在死后仍然存在的可能性,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与一个更高的灵性意识的接触和与之和睦相处的可能性,苦难的意义,为什么有善恶的存在。
一旦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根本在于它的方法和宗教的根本在于它的研究内容以后,那么,很显然又很逻辑的解决这对矛盾的基本方向就应该是:把科学的方法
应用于宗教之中。不过,就像我前面说过的,社会上普遍的观点是:这根本就不可能!因此,两方面都仍然继续保持它对人之本性的看法,也都认为科学与宗教的矛
盾没有解决的可能性。
然而,在我看来,“科学方法不能用于宗教之中”这一观点是由于我们对科学方法的误解和对宗教特征的误解而造成的。
科学方法
首先,科学是知识( knowledge
),而且是人类的知识,因为是人在感知和认识。人类知识的本质将由人类心智的本质来决定。当然,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会知道一些事情,也都在运用他的心智
(mental
faculties)来试图获取知识。而把科学认知的过程区分开来的,我认为,是科学程序的系统性,条理性,定向性,和有意识性。无论我们怎样煞费苦心地
描述科学方法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数学,逻辑,或物理)中的应用,这些描述也都不过代表了我们的这个愿望:那就是想要更清醒地知道人的心智是如何应用于不
同领域的。因而我在此提出一个带启发性的对科学方法的定义:科学方法是系统地,有条理地,定向地和有意识地应用人的心理功能(mental faculties)以期对所研究的现象得出一个连贯的,合理的模型。
换句话说,科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常识。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偶然出现的经历,而是系统地促成某种经历的发生,这就是实验(有意识地应用经历);我们也
不再依赖于幼稚的推理,而是正式地明确地提出假设,又正式地列出从假设到结论的根据,这就是数学和逻辑(有意识地应用推理);我们也不再依赖于偶尔闪现的
洞见力,而是系统地沉思于某个难题,这就是思考(有意识地应用直觉)。
这个方法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某个特殊的现象。它可以用来对不可见的力或神秘现象的研究,同时也可以用于日常的经历。对科学方法的普适性缺乏认识使得一
些人觉得科学只适用于研究与物质世界相关的现象。这种狭隘的哲学观,加上物理学又是历史上率先拥有高度数学模型的科学领域,导致了“科学知识只限于物质世
界”的错误概念。
应该强调的是,即使是用科学来研究那些物质的具体的可观测的现象,其过程也包含了大量理论的抽象的及主观的成分。远远不是仅仅“浏览自然界这本教科
书所提供的事实”,科学家们必须把创造性的假设和想像带进他的研究。科学作为整体,不能够由经历(数据)所导出,常常有多个不同的模型可以解释同一个现
象。因此科学家不仅要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还必须要想像事情将要怎样发展。上个世纪科学在众多领域的发展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认识到科学研究
中这种大量存在的主观意识。
科学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相对性。科学是人有意识地应用其心智所获得的知识,而我们又知道,人无法绝对地检测真理。科学研究的结论总是或多或少带
点可几性,它们从来不是绝对的证据。当然,如果一个结论是高度可几的,而它的反面又是极其不可能的,我们可能就会对这个结论充满信心,如果我们的研究又做
得很深入很彻底,那就尤其如此。不过认识到并接受知识在根本上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活的情形常常需要我们在做深入研究之前就马上作出反
应,我们应该常常警醒自己:我们也可能有“错”的时候。
概括起来,人类的知识是人类获取的真理,这个真理是相对的,因为人作为认知者是相对的,有限的。在人所经历和感知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下,确实存
在一个绝对的现实,但是人类永远没有能力直接访问和感知这个现实。人类的知识因而只局限于对由这个绝对现实引起的某些现象的认识(上帝的使者就是这些现象
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然而,如果人能够系统的对所有已知的知识模型加以充分利用,他的知识和他的理解就一定会逐渐增加。
(未完待续)
(康乐翻译并编辑)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