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4, 2012

宗教的科学(III)

 作者:威廉.哈澈尔(William Hatcher)
Original article from William S. Hatcher Library

Dr.William S. Hatcher

知识和信念 

读者,尤其是第一次反思这些问题的读者,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知识真如你所说是相对的,那我这种确信的感觉又从何而来?” 事实是,对很多事情我们都有这种似乎根植很深的“确信感”,特别是对自我存在自我认同以及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的认可,便是两个最具普遍性的感性认识。可是,一些有精神病的人常常会失去他们自我存在及自我认同的意识,就是正常人有时也对某些事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毕竟,我们或许只是在做梦,世界只是一个可怕的幻觉而已。不过,认为物质世界的存在不真实的观点却是不科学的,因为科学的探索已经告诉了我们:“物质世界和自我是真实的存在”的假设较之相反的观点是更可几的。然而,诚实地说,我们也并不能排除今后有重新定义这些假设的可能性,想想我们日常对物质的认识,与物理学上用能量、质子、电子等所描述的世界相比较,相去有多远,就不难理解有这种可能性了。

因此,我们对事物那种“确信感”其实是一种心理状况,我们的信念未必真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坚定,有可能我们将来有一天会失去它,尽管目前我们觉得这太不可能了。对事物的“确信感”并不等同于知识,因为知识是通过我们上面已经描述过的过程而获得的,而我们可以对某事物有“确信感”,即使我们并不具有认识这个事物的知识。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知识和信念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在理智上接受了某个概念为真实以后,我们就会在感情上开始接受它,关注它,甚至依赖于它。至此,这个概念就不再只是理智上的假设或假说了,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同时期待事物会根据这个假设而进行。

当然,一个理性的概念,可能是崭新的,也可能是对从前无意识的假设的理性诠释,因而,很可能对有些假设或原理,在我们能够对它们提出明确阐述之前,我们就已经在情感上接受了,并有了依赖性。在对知识的求索过程中,我们常常对原本无意识的假设给出清晰的描述。举个列子,人类自古以来就知道没有支撑的物体会往下掉,对这个多少有点无意识的常识,牛顿用万有引力定律给予了明确的定义。但是,这个定律的纯理性部分并没有包含我们将在感情上受到怎样的冲击,如果有一天没有支撑的物体突然间就不往下掉了。恐怕只有那些最最客观的极少数的科学家们才能够克服自然的感性反应,而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有趣的反引力定律的特例而已。

人类对其假设在情感上和主观上的这种依赖性,与是否科学并无关系。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这种依赖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当物理环境稍有变换时,比如仅仅短暂地被投入完全的黑暗之中时,人就会表现出类似精神失常的行为。人的构造就注定了我们对假设的依赖是我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自由仅仅在于,我们能够通过独立的探索,从而获得知识,进而修正我们的观念,最终调整我们的情感取向。

正是由于我们感情上对持有的观念有这种极深的依赖性,才迫使我们尽可能地让观念接近现实,否则,如果我们对现实的期待无法得以实现,我们将在情感上受到极大的冲击。

知识和信仰 

我们需要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这个情感环绕观念的过程,宗教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词汇:那就是信仰。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信仰定义为:围绕他关于现实的一系列假设(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一个人所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的定位。当然,一个人的信仰可以随着他的新经历和观念的修正而改变。

从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信仰并不是什么模糊的只有少数宗教神秘主义者才拥有的东西。就像每个人都具有身体和心灵一样,每个人也都具有信仰。 就像我们不能够选择是否出生一样,我们也不能够选择是否有信仰。然而,人的信仰的质量因人而异,取决于决定信仰的假设的合理性。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巴哈伊信仰认为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方式方法并不能保证我们拥有绝对的知识,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它至少有助于使我们的观念尽可能地与现实接近。

我们已经指出,知识和信仰都具有变化和被重新评估的可能。不过,较之突然的,猛烈的和灾难性的突变,我们似乎更容易接受循序渐进的平缓的过渡。前者往往对我们冲击太大,使我们受到过度的刺激,以至于不能对新的状况作出理性的反应。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生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时常保持警觉,从而能够逐渐地修正我们的观念,以避免哪一天突然醒悟:发现我们从前的信仰完全是盲目的和被误导的。

简短的说,当我们的观念完全脱离科学性,我们的信仰必然是盲目的不真实的,我们对现实的期待也就是错误的,当事情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发生时,我们就感到失望和懊恼,我们因而会强硬地坚持我们的信仰,即使有人很清楚地指出我们的观念中有明显的矛盾时,我们也坚持不改,因为我们感觉到,即使是重建我们思维中纯理性的那部分并不很困难,但围绕新的真理重新在感情上定位将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努力。因而,我们有可能会被我们的情感所支配,做出于我们自己不利的事。我们越是坚持我们盲目的信仰,我们接受相对更真实的现实的阻力就越大,而等到将来有一天我们终于认清现实时的痛苦也就越大。

我们这里的讨论还涉及到另一个有关科学和宗教的误解,那就是通常认为信仰与理性之间有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冲突。实际上,这两者不仅不冲突,恰恰相反,它们是求知和生活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信仰必须是理性的, 而推理总是在我们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的信仰)氛围内进行的。而我们的假设,当我们用清晰的语言加以描述时,便成为我们总体信仰中的纯理性部分。



(未完待续)

Thursday, December 06, 2012

宗教的科学(II)

 作者:威廉.哈澈尔(William Hatcher)
Original article from William S. Hatcher Library

Dr.William S. Hatcher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巴哈伊信仰的教义是如何论述科学与宗教基本统一这个假设的。我们的论点其实很简单:1)科学的根本在于它的研究方法; 2)巴哈伊信仰有意识地全盘接受这个认识论,并同时接受由此而将导致的对“宗教”、“信仰”这些名词的重新定义。
科学宗教这对矛盾的焦点在于它们对人之本性的认识上存在根本差异,至少在大众的眼里是这么看的。一方认为,人是超级进化的动物,是一个自然界热力学 体系的偶然产物;而另一方则把人看成是一个由上帝创造的有灵性的生物,而且被赋予了灵性的目的。当然,对人本性的不同认识古往有之,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在现 代科学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然而,在现代社会阶段,唯物主义的观点却与具有威望的又有高效率的自然科学结合在了一起,也正是由于科学的威望,人们不得不严 肃地对待任何在科学的名义下所提出的观点(或声明)。

因此我认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是因为它具有内在的哲学优势,而仅仅是因为这种观点得到了具有威望的科学界的支持。而科学的威望本质上说是源于它在技术领域里成功的应用以及它带来的高效生产率。
我们不免要问,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现代科学的这些成功?我相信,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科学方法。正是科学的方法才为科学赢得了今天显赫的成果因 而造成了目前的状况。尽管有些学者曾试图把科学方法的成功归究于西方文化或地区的某些特质,但现在已经能够看得很清楚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可以在任何文化地 区或宗教氛围中成功地应用。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是由它的方法而得以定义的,因为就目前众多的各不相同的领域都已经成了科学研究对象这一事实而言,任何想以研究对象(内容)的某些特点来定义科学的企图都将落空。科学的统一性在于它的方法论。
与此正好相反,宗教的重要性正是在于它的目的和它的内容,而不是它的方法。宗教所要解答的,是对每个人都非常根本的问题,因而每个人都有义务认识到 解答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存在的目的, 生命在死后仍然存在的可能性,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与一个更高的灵性意识的接触和与之和睦相处的可能性,苦难的意义,为什么有善恶的存在。
一旦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的根本在于它的方法和宗教的根本在于它的研究内容以后,那么,很显然又很逻辑的解决这对矛盾的基本方向就应该是:把科学的方法 应用于宗教之中。不过,就像我前面说过的,社会上普遍的观点是:这根本就不可能!因此,两方面都仍然继续保持它对人之本性的看法,也都认为科学与宗教的矛 盾没有解决的可能性。
然而,在我看来,“科学方法不能用于宗教之中”这一观点是由于我们对科学方法的误解和对宗教特征的误解而造成的。
科学方法
首先,科学是知识( knowledge ),而且是人类的知识,因为是人在感知和认识。人类知识的本质将由人类心智的本质来决定。当然,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会知道一些事情,也都在运用他的心智 (mental faculties)来试图获取知识。而把科学认知的过程区分开来的,我认为,是科学程序的系统性,条理性,定向性,和有意识性。无论我们怎样煞费苦心地 描述科学方法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数学,逻辑,或物理)中的应用,这些描述也都不过代表了我们的这个愿望:那就是想要更清醒地知道人的心智是如何应用于不 同领域的。因而我在此提出一个带启发性的对科学方法的定义:科学方法是系统地,有条理地,定向地和有意识地应用人的心理功能(mental faculties)以期对所研究的现象得出一个连贯的,合理的模型。
换句话说,科学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常识。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偶然出现的经历,而是系统地促成某种经历的发生,这就是实验(有意识地应用经历);我们也 不再依赖于幼稚的推理,而是正式地明确地提出假设,又正式地列出从假设到结论的根据,这就是数学和逻辑(有意识地应用推理);我们也不再依赖于偶尔闪现的 洞见力,而是系统地沉思于某个难题,这就是思考(有意识地应用直觉)。
这个方法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某个特殊的现象。它可以用来对不可见的力或神秘现象的研究,同时也可以用于日常的经历。对科学方法的普适性缺乏认识使得一 些人觉得科学只适用于研究与物质世界相关的现象。这种狭隘的哲学观,加上物理学又是历史上率先拥有高度数学模型的科学领域,导致了“科学知识只限于物质世 界”的错误概念。
应该强调的是,即使是用科学来研究那些物质的具体的可观测的现象,其过程也包含了大量理论的抽象的及主观的成分。远远不是仅仅“浏览自然界这本教科 书所提供的事实”,科学家们必须把创造性的假设和想像带进他的研究。科学作为整体,不能够由经历(数据)所导出,常常有多个不同的模型可以解释同一个现 象。因此科学家不仅要知道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还必须要想像事情将要怎样发展。上个世纪科学在众多领域的发展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认识到科学研究 中这种大量存在的主观意识。
科学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相对性。科学是人有意识地应用其心智所获得的知识,而我们又知道,人无法绝对地检测真理。科学研究的结论总是或多或少带 点可几性,它们从来不是绝对的证据。当然,如果一个结论是高度可几的,而它的反面又是极其不可能的,我们可能就会对这个结论充满信心,如果我们的研究又做 得很深入很彻底,那就尤其如此。不过认识到并接受知识在根本上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生活的情形常常需要我们在做深入研究之前就马上作出反 应,我们应该常常警醒自己:我们也可能有“错”的时候。
概括起来,人类的知识是人类获取的真理,这个真理是相对的,因为人作为认知者是相对的,有限的。在人所经历和感知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下,确实存 在一个绝对的现实,但是人类永远没有能力直接访问和感知这个现实。人类的知识因而只局限于对由这个绝对现实引起的某些现象的认识(上帝的使者就是这些现象 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然而,如果人能够系统的对所有已知的知识模型加以充分利用,他的知识和他的理解就一定会逐渐增加。

(未完待续)
(康乐翻译并编辑)